以虛擬貨幣交易的虛擬資產,除了要承受虛擬貨幣的漲跌及其他風險外,還要考慮如何評估NFT商品的價值,擔心買貴或買錯。
虛擬資產 – 元宇宙 (十一)【星之谷專欄 – 頭條日報】
投資涉及風險,虛擬貨幣較為明顯的風險是價格波幅甚大,一種新興的虛擬貨幣可在數月內爆升百倍,更可以瞬間歸零。
虛擬資產 – 元宇宙 (十)【星之谷專欄 – 頭條日報】
筆者上周剛提及Meta(facebook)的元宇宙計劃,話音剛落,Meta就宣佈解散了開發VR設備的團隊。有些人認為VR技術發展推動了元宇宙,沒有VR技術的臨場感,就與一般多人線上遊戲沒有兩樣。Meta看淡設備開發巿場,是否意味著元宇宙概念行不通呢?
虛擬資產 – 元宇宙 (九)【星之谷專欄 – 頭條日報】
傳統網絡遊戲靠客戶支付月費或購買虛擬道具等賺錢,元宇宙平台的賺錢方法大有不同。在網上搜尋引擎或社交平台出現前,一般人難以想像這些讓用戶免費使用的軟體如何賺錢營運。
虛擬資產 – 元宇宙 (八)【星之谷專欄 – 頭條日報】
虛擬貨幣有一個重要的宗旨「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去中心化的意思是盡量避免有一個絕對的制度決定者及盡量讓用戶擁有更多的自由度及參與度,對於電腦遊戲來說,這種設定可以有效延長遊戲的壽命。
虛擬資產 – 元宇宙 (七)【星之谷專欄 – 頭條日報】
大多數的NFT藝術品都登記著一件常用格式的數碼畫作或影音檔,毋需使用特定軟件或登入特定平台亦可展示。元宇宙平台的NFT土地及NFT道具則大有不同,用戶需要登入特定的元宇宙平台,才可根據平台的定義來體驗某NFT的實際外觀及運作模式。
虛擬資產 – 元宇宙 (六)【星之谷專欄 – 頭條日報】
本系列雖題為虛擬資產,而筆者已一連五篇談及虛擬貨幣或NFT,但其實筆者並不把虛擬貨幣及NFT藝術品看成資產的。主因筆者的投資概念仍深信傳統思維 – 能收取利益或回報的商品才可算作資產。
虛擬資產 – 元宇宙 (五)【星之谷專欄 – 頭條日報】
在街巿購物,過去大家都會用現金交易,客戶在交付現金的同時取得貨物,就是所謂的「貨銀兩訖」。在網購平台交易,許多時都要客戶先把現金存進平台,在選購貨品後便會將資金暫時凍結,待供應商發貨或買家收貨及確認後才轉到賣方戶口。
虛擬資產 – 元宇宙 (四)【星之谷專欄 – 頭條日報】
一件物件要成為資產,首先要有「易手」的價值。過往的虛擬道具或虛擬地址等等,因受制於貨幣、平台及語言不通的因素而難以流通,沒有易手渠道,遑論易手價值了。